【本报讯】4月27日,武汉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:4月26日0~24时,武汉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、新增死亡病例、现有确诊病例、现有重症病例、新增疑似病例、现有疑似病例全部为零。
在短短三个月内遏制住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,取得这六个来之不易的“零”,离不开千千万万一线女性医护人员的拼搏,许多人从疫情一开始就投入战斗,至今已经连续奋战三月有余,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抗疫主力军。
“清零”并不等于万事大吉。新冠肺炎治好以后,一部分病人还得继续治疗基础性病变或者并发症,防止疫情反弹的弦也一刻都不能放松,这意味着许多女性医护人员仍要坚守最后的战场。经历“恶战”之后,等待她们的依然是又一天的忙碌。
武汉“清零”之后,中国妇女报·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了三位打满全场战“疫”,目前依然在一线坚守的武汉女医生,倾听她们的故事,感受她们的付出。
罗云:一直在直面生死的最前线
看到武汉“清零”,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主治医师罗云的第一感觉是:这么多天来的奋斗终于有结果了。
罗云所在的ICU一病区现在还有一些从雷神山医院和金银潭医院转过来的病人,刚来的时候不少人还需要上呼吸机,现在大家的核酸都已转阴,情况稳定,有几位病人过几天就可以转出ICU了,但罗云每天还是要“全副武装”地巡查病房,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,鼓励他们进行康复锻炼。
罗云告诉记者,这些最后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,救治起来十分艰难。有一位61岁的患者,1月14日就被确诊为新冠肺炎,先后经历了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通气。经过近一个月的救治后,他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,三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,意味着新冠肺炎已经治愈。在帮助他恢复肺功能的同时,ICU的医生们还帮他定时锻炼,想方设法让他尽快恢复身体机能。几天前,他终于摆脱了呼吸机,正式脱离了生命危险,还要来纸和笔,颤巍巍地给医生们写了一段感谢信。
“这场战‘疫’并没有结束,我们还需要提高警惕,提防病毒反扑。”罗云说,“好在现在风险没那么高了,下班后洗完澡换完衣服可以回家。”
从疫情发生之初在中南医院参加抗疫,到转战雷神山,再到返回中南医院ICU病房,罗云一直在直面生死的最前线。1月20日她就进入了隔离病区。当时医院收治的全部都是最早期的新冠肺炎病人,患者的情况都比较重,医生们夜以继日地拼搏,全力抢救生命,武汉市第一例用移动心肺仪(ECMO)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案例就发生在这个隔离病区。
“当时也蛮紧张,生怕把病毒带回家,就搬出去住了,二宝刚刚6个月,也狠狠心给他断奶了。先生也陪着我没有回家,两个小孩只能托付给家里老人。”罗云说,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,因为有点低热,就去做了核酸检测,结果报了个疑似,心里很紧张。好在又复查了两次都是阴性,排除了感染。
战至2月初,罗云接到了新的命令,去雷神山医院ICU病区。
在雷神山,中南医院组建了一支170多人的“ICU战队”,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南医院ICU自己的医生和护士,还有一部分医护人员则是从其他科室抽调而来,罗云的丈夫,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王伟也在其中。
疫情发生后,王伟第一时间就报名成为后备抗疫医生。雷神山医院投入使用后,急需重症病房医务人员,王伟作为神经外科医生,具备相关的临床基本技能,加上不放心妻子一个人在前线,所以就毫不犹豫地跟着一起上了雷神山。
在雷神山,ICU医生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气管切开手术。这个手术在平时并没有什么危险性,但是在新冠肺炎病人身上就完全不一样。在切开气道的时候,病人可能会有一个强烈的呛咳反应,会有大量的气道分泌物喷出来。所以医生们在做气切的时候都必须做好三级防护。
雷神山的首例气管切开手术正是出自罗云和王伟之手。患者是一位戴了十来天呼吸机的重病号,考虑到他年纪比较大,可能短期内无法脱离呼吸机,医生们决定为他做气切手术,这样病人的舒适性会改善,对后期的脱机锻炼也会比较好。整个手术过程,两人密切配合,一切顺利。接下来,在雷神山的40多天里,夫妻俩冒着生命危险,一共完成气管切开手术10余例,成功救治多位危重症患者,被同事笑称为“气切夫妻档”。
“他本身是神经外科医生,做气管切开术也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,非常熟练,手术时他是主刀,我听他指挥,但其他的治疗他得听我的。虽然他对于ICU并不是那么熟悉,但好在他很愿意学习,也非常努力。”罗云笑道,这并不是夫妻俩在医学方面的第一次合作,两人是武汉大学的同学,毕业后一同进入中南医院,虽然在不同科室,平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。
3月23日,罗云和王伟一起从雷神山撤离。完成隔离休整后,王伟回到原来科室上班。而这时中南医院又开始接收从金银潭和雷神山转来的新冠病人,罗云又重新进入了熟悉的隔离病房。
回想起这三个月来的经历,罗云感慨良多,最让她过意不去的还是对家里的两个孩子疏于照顾。有一天,6个月的二宝发烧,她只好遥控指导家里的老人给孩子喂药。幸好老人们都挺支持她和王伟的工作,让两人可以安心地在前线奋战。
“你问我们两个人都在危险岗位,会不会让家庭风险太高?其实我们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,既然是做这一行的,就要接受这些风险吧。”
万荔:会坚持走完这场逆行
为患者做病情监测,了解康复情况,问寒问暖……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感染科病区,万荔仍然进行着每天的例行查房。病区里的病人虽然新冠肺炎已经治愈转阴,但还需要住院治疗一些原发病和慢性病,所以还是要按对待新冠肺炎的标准隔离治疗。
“最后这批病人的治疗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,因为住院隔离时间太长,不少人都很焦虑,能有今天的情况确实很不容易。”万荔回忆,住院最久的病人有1月20日就发病的。有一位70多岁的男患者,来的时候整个肺基本上都快白了。后来差不多治疗了快两个月才转危为安。
“还好还好,快要恢复正常了。”对于武汉的“清零”,万荔也很振奋。
33岁的万荔是人民医院东院内分泌科医生,三个月前,她强行给女儿断了奶,从郑州独自逆行回到武汉参加抗疫。
万荔是湖北天门人,丈夫别朋召是河南南阳人,在郑州工作。今年春节,两口子原计划带着孩子回南阳老家过年。1月22日,一家人从武汉驱车回到了郑州。谁知,前脚刚到郑州,第二天就传来了武汉封城的消息。
1月25日,人民医院东院成为定点医院,全院所有科室都开始投入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战斗,万荔在内分泌科的同事都在第一时间报了名。得知医院的情况后,万荔也没有犹豫,马上递交了去一线的申请,选择当一名“逆行者”,跟同事们一起参加抗疫。
“当时也担心,不过必须回去啊。疫情面前,我们武汉本地的医护当然义不容辞。”万荔说。但是,当时已经无法买到去武汉的火车票,怎么回去呢?经过与医院领导及铁路部门的沟通,万荔接到医院发来的通行证后,马上买了2月1日从郑州到岳阳东的火车票,向列车长说明情况后,她在武汉站下了高铁。
回到医院后,万荔立即投入工作。当时正值疫情暴发期,病人数量陡增。为了应对疫情,东院最开始安排了三四百个床位,没过两天就收满了,然后又加到了七八百张床位,全院几乎都成了隔离病区。
万荔记得,2月6日那天的夜班,她一晚上就收了10个病人,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。她的病区里最多的时候有39个病人,其中病情危重的就有20多个。当时,外援都还没有到,全靠东院自己的医护力量,只要能上岗的都上了前线。那会儿物资缺口也很大,除了防护用品,吃的用的也都成问题,除了值班,万荔也要和同事们一起到处去想办法。
最严峻的时刻,医生和病人都在和病毒殊死搏斗,成了同生共死的战友,但也无形中感染了同一种情绪——焦虑。
“那时候很多病人都比较紧张焦虑。我刚回来那半个月也挺焦虑的,特别是遇到有患者去世,大家的心情都会很不好。”万荔说,“当时似乎也没什么办法,但必须往前走,病人不能放弃,我们更不能。”
好在,最为艰难的时候,各地的援鄂医疗队陆续赶到,方舱医院的大量建设更是缓解了局面,接收的轻症病人迅速减少,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大为改观。
随着病人越来越少,医生们的心情也逐渐改变,看到病人陆续出院,成了万荔最开心的事情。
“那位在网上很出名的躺在病床上看夕阳的老人就是从我们科出院的。”万荔提到,那位87岁的老人原本是武汉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,刚入院时病情危重,在东院住了整整58天,先后被上海和四川两支医疗队救治过。老人性格开朗和蔼,出院时领到了编号为1399的“战胜者”证书和鲜花,现场他歌唱一曲《解放区的天》,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。
经历了这么多之后,万荔表示,对于当初的“逆行”选择一点儿都不后悔,唯一有些“耿耿于怀”的是三个月没见过女儿。
“就是想念小家伙,离开时才1岁3个月,还没有断奶,现在都1岁6个月啦。本来是希望‘五一’能回家看孩子,现在看来又不行了。下个月东院就要开始恢复正常接诊,疫情期间好多慢性病的病人都不能及时住院,积压了很多病人,到时候肯定也轻松不了。不过,一定会坚持到底。”
陆定波:“轮椅主任”冲在一线
武汉“清零”后,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发热门诊的病人已经不多,和三个月前人头攒动的景象相比,完全是两重天地。
不过,身为发热门诊负责人,感染科主任陆定波还是无法轻松,开视频会,去新冠肺炎康复门诊处理工作,培训发热门诊的新一批工作人员,夜班还要带着新职工抢救病人,几乎没有歇气。
“毕竟快55岁的人了,脑力体力都消耗很大,很累,但是发热门诊又是防止病毒反扑的前线,不能大意。”陆定波告诉记者。
陆定波1988年进入湖北省中医院工作,已经在医生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,是曾经在一线抗击过非典的医疗老兵。因为陆续接诊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,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在今年1月初开始启用发热门诊,1月6日,陆定波参加发热门诊的工作与值班,1月19日起成为发热门诊负责人。
“最高一天接诊近200例患者,排队都要排几个小时。”发热门诊当时的拥挤景象让陆定波至今记忆犹新。看着大批患者面带恐慌蜂拥而至,即便是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、经历过非典的陆定波也难免有点心情复杂:“难以置信,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。患者好像怎么也看不完。虽然心里很无奈,但我们是医生,必须要镇定,要救治病人!”
疫情发生之前,陆定波不慎双腿受伤,但她依然坐着轮椅来医院工作。上夜班,她来;给发热病人采样,她去;联系危重症转院,她办。时时事事她都冲在最前面。当时的中医院里,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:医生护士们忙起来都是一路小跑,只有陆定波“独树一帜”,坐着轮椅穿梭在人群中。虽然身心疲惫,但陆定波每天都在发热门诊忙到很晚,甚至是凌晨才回家。
“我多分担一点儿,我的同事们就轻松一点儿。我多待一会儿,他们心里就更踏实一点儿。”陆定波说道。
身体稍有好转后,陆定波便改为拄着拐杖坚持工作。实在熬不住的时候,她会在走廊的椅子上坐下休息一会儿:“拄着拐,我也必须要冲在一线。”
面对严峻的疫情,湖北省中医院很快决定设立隔离病房,陆定波又兼任了光谷院区肺三科隔离病房的负责人。
“刚开始病房条件没那么理想,说不担忧不害怕,那是假的。但该做还得做。”陆定波说,“我是医生,是门诊和病房的负责人,也是党员,这个时候当然是我先进去。”
身为感染科主任医师的陆定波是全国中医传染病学会委员,面对肆虐的病毒,她注重利用中医辨证施治,不断和团队里的专家们分析讨论治疗方案。在她负责的肺病三科,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在接受中药治疗后情况都有所好转。
“很多患者在一个方剂的疗程结束后,都会主动要求下一个阶段的中药治疗,这让我们有了一些成就感。”陆定波说,“中药最大的功效就是解毒增效,缓解西药的副作用,给治疗效果加成。不管是在院患者还是发热门诊接诊的患者,中医药的参与程度都很高。看到患者能够好转,那一刻不管有多累都不觉得累了。”
整个疫情的高峰期,陆定波一直住在医院里,以便病房和门诊有事时能及时赶过去处理,想念家人时只能通过视频电话来缓解一下心情。为了阻断病毒传播,隔离病房停用了中央空调,冬夜里寒冷无比。但为了方便救治患者,陆定波和同事们又没法穿太厚,就这样硬扛了四个晚上,直到医院配备的取暖器送来。
“武汉能够这么快‘清零’,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、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我只是履职尽责而已。”陆定波平静地表示,在她看来,疫情来临时,选择冲向一线,就是医生这个职业的职责所在。
請先登錄再提交評論